欢迎您来到“陕西时报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时讯】绝对忠诚:陈树湘生命的最后一天

【时讯】绝对忠诚:陈树湘生命的最后一天

来源:陕西时报网作者:李子光更新时间:2021-03-16 17:38:27 阅读:

本篇文章5739字,读完约14分钟

绝对忠诚:陈树湘生命的最后一天

记者访问了红三十四师团长陈树湘当时在道县的战斗地、养伤地、拒绝就医地和牺牲地。

长沙人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入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团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 今年3月和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中再次提到陈树湘的名字。

陈树湘是谁? 他有什么英雄壮举? 6月29日至30日,记者来到道县寻找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战斗最后牺牲的地方,采访了当时的证人子孙和党史专家,他生命最后一天的英雄壮举:断肠明志,宣誓绝对忠诚。

1934年12月17日

冯督庙:枪杀最后一颗子弹,被捕也不屈不挠。

记者从道县县城开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半小时后,来到了道县四马桥镇的富湾村斗篷。 在岭脚下,孩子们享受着笑声和玩耍。 这些士兵曾经拼命战斗的地方,现在和平富裕起来了。 同行记者不禁说:“幸福的生活很难。

中途登山来到“陈树湘被捕地”,昔日冯督庙已经失修倒塌。

“1934年12月17日,敌人保安团满山搜索,红34师团长陈树湘率余部在这里与敌人再次激战,射击最后一颗子弹后,不幸在冯督庙(又名洪都庙)被逮捕。 陈树湘被捕前这里还有受伤的洞穴。 ”。 专门研究陈树湘史料的道县委员会推进部副部长周镜忠带记者进洞,说:“激战6日6夜,陈树湘率领红34师6000多名士兵,在道县葫芦岩到广西灌阳水轮机一带阻止敌人,帮助中央红军12月1日过湘江。 红34师成功完成了后卫任务,但陷入包围没能过河。 他们打算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回到湘南打游击。 1934年12月10日,陈树湘带领团队来到渡口抢劫牯子江。 刚到江心,队伍就被当地民团攻击,陈树湘腹部中枪受伤。 士兵们为他做了简单的绷带,在庙里休息了一晚,然后用担架抬着他,突破了敌人的沉重封锁,向道县的四马桥方向前进。 12月12日,陈树湘率领两班王光道余部突围后,命令幸存的两名警卫、一名修理工赶紧冲出去,不要管他。 三个士兵不肯抛弃他们尊敬的师长,不由得强行举起陈树湘转移到这个岩洞里受伤。 ”。

【时讯】绝对忠诚:陈树湘生命的最后一天

“陈树湘来山洞受伤之前,祖父周明安和父亲周昌荣见过他,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祖父和父亲冒险给他送了五天薯片。 后来被国民党保安团的士兵运走后,祖父很伤心,是怎么被带走的呢? ”。 71岁的周玉生老人小时候经常从爷爷那里听到这个岩洞里发生的故事。

陈树湘被捕后不屈不挠。 得知陈树湘是师长后,道县“刀锋共义勇队”的排长张胜让部下举起椅子,将陈树湘运往四马桥圩假营地所在地谢德堂布屋。

1934年12月17日晚上

何正生药店:拒绝医生厌食,如见死亡

记者从岩洞出来,中午来到四马桥镇何正药店。 这种凹凸不平的山路,很难想象当时受重伤的陈树湘是怎么忍住疼痛来的。

“陈树湘当时受了重伤,肠子都出来了,他好几次都没站起来。 敌人以洋参为陈师长,但陈师长没吃。 ”。 何正药店旁边的布店子孙,78岁的张国平讲述了父亲张兴盛看到的故事。

1934年12月17日傍晚,在假营部旁边的何正生药店吃晚饭的道县保安团第一营长何湘一听到后,欣喜若狂,放下碗出去了。 何湘假装笑容,带陈树湘去药店。 陈树湘看不到他一眼,用手推,在警卫的支持下,进了药店。 何湘从陈树湘口得到红军的情报,向上级求奖,他们想吸引软硬兼施,送药物治疗。 陈树湘大义凛然,拒绝医生的厌食,如见死亡而归。

“之后,何湘问陈先生有多少红军,陈先生回答说‘湖南省也有’。 问什么湘或你杀了我们多少人,陈师长说他参加红军打了几百仗,受了十几处伤,为人民杀了很多肇事者。 ”。 张国平说,他还听父亲世代的话,“陈师长不必为他们担心,为了革命他随时准备献出一切。 说你们拉了陈树湘,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全国有成千万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士兵。 革命之火,你们永远不会熄灭! ”。

道县文联主席、原县史志办公室唐小峰,当时何湘愤怒地说额头青筋直起,没办法,被人看见,自己去睡觉了。 为了离开活着的红军师长邀请奖,第二天黎明,敌人背着陈树湘去了道县的县城。

1934年12月18日早上

石马神村:断肠明志,流血到最后一滴

1934年12月18日早上,被敌人护送到县城,经过加拿大摩镇石马神村时,陈树湘为了避免敌人的企图,在敌人准备好之前,撕裂伤口上缠绕的绷带,从伤口中取出自己的肠子使劲掐,做出壮烈的牺牲,。 年仅29岁。

人最伤心的时候,人们经常用“肠子断了”来形容,陈树湘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剧痛的吗? !

“他们来自四马桥,当时这里有一座庙,庙前有两棵桂树。 陈先生在那棵树下断肠牺牲了。 当时村民只知道他是个好人,不知道他是师长。 他为了新中国,为了革命,在我们村英勇牺牲! ”当地86岁的老党员徐瑛说:“陈先生的话听我父亲的。”

“许瑛的哥哥许杰也见过身体躺在担架上,衣服破了,全身脏了,右手沾满了血迹。” 唐小峰补充了。

敌人把他的尸体搬到道江镇齐家湾出示,拍照。 他们剪下陈树湘的头,在道县县城展示了两天。 12月20日,敌人把陈树湘的脖子挂在长沙吴门外的中山路口张贴...

道县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将陈树湘和警卫的遗体埋葬在道县县城潇水河畔。 他的坟墓旁边还建设了红34师烈士的坟墓,纪念园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吊唁、参观,继承了红基因。

陈树湘在义地建设小学,取名为树湘小学。

记者的手记

道县采访的两天里,记者的心情始终不平静。 采访中遇到的所有身体,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讲述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 在长沙,他家乡福临镇也建了树湘广场。 陈树湘对死亡产生断肠的英雄壮举成为解释“绝对忠诚”的生动教材。

陈树湘,又名陈树香,原名陈树春,来自长沙人,贫困佃户家庭。 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共产党的影响下,接触和选择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人秋收起义,逐渐从普通的一兵成长为勇敢勇敢的红军师长。

陈树湘的人生短暂,从走革命道路的那天开始,矢志不变地和党走,坚决倾听党的指挥。 他的血和生命坚守“为苏联新中国流最后一滴血”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绝对忠诚、绝对信仰、绝对负责、绝对勇敢。 这些正是我们今天必须学习和继承的东西。

长征物语

红军渡在85年前目睹了烽火往事

6月30日,记者来到永州市道县。 山水洲城向往,载着潺潺的潇水80年前红军渡江的烽火往事,这一切都要从潇水河畔的渡口说起。

一百公里的急行军过潇水

道县的县城,潇水通过城堡,秦代建县以来,这里留下了一些渡口作为官道和交通要塞。 记者来到县南门口一座名为“红军渡”的浮桥,奔袭长征途中的红军在这里完成了重要的抢劫行动。

1934年11月17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团长耿风被命令“在11月18日凌晨之前摄像头占领道县,阻止从零陵飞往道县的湘敌”。

之后,耿风命令部队开100公里的快车迅速进入道县。 占领了道县城南潇水河南岸的水南街后,耿耿发现平时躺在河里的浮桥被敌人破坏了。 北岸城墙上国民党机枪封锁渡口,县南门被封锁。

“为必须快点的主力军团渡江争取时间”红四团立即开始动作,耿风命令攻城突击队进入战斗位置,派遣工兵小队长、工兵一组副班长和两名士兵,泸水渡到对岸,用火力掩护。 一名士兵中枪牺牲,剩下的三人在机枪火力掩护的下游渡过对岸,占领了桥头阵地。 敌人惧怕红军的威势,弃城逃到蒋家岭。

在渡口旁边,住在道县寇公街的蔡绍华跟我们说了那段往事。 那一年,他的祖父蔡如燕在渡口旁边开了一家磨坊。 那几个人在先渡江的红军登陆后,向村民求助渡河。 蔡如燕叫了几个村民,帮助红军沿着北风把浮桥从北向南排列。

“架设浮桥后,红二师部和师直属部队马上过潇水,顺利进入道县县城,为红军主力部队过潇水突破湘江天险积极获胜。 ”道县文联主席、原道县史志办公室负责人唐小峰说。

后来这个渡口被命名为“红军渡”。 站在岸边的青石码头,听蔡绍华讲述祖父的经历,潇水河的波浪声依然清晰。

井冈山竹碗送给村民

道县的“红军渡”有很多。 每一个红军的故事,渡口旁边的老百姓代代相传,每个人可以说几个。

道审章塘乡葫芦岩村的84岁邱声彪老人有着祖传的竹碗。 这个竹碗对邱声彪来说是无价之宝。 因为当时红军长征通道县葫芦岩渡口时士兵留下的。 “每次看到这个竹碗,我们一家都会想起那个瘦红军的士兵。 ”。

耿风部队占领道县后,从1934年11月19日开始红八、九、五军团和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相继进入道县,经过四马桥、加拿大水库来到葫芦岩渡口北岸。 “我父亲邱家儒当时开渡船,红军正要在这个渡口渡河,所以十万火急,我父亲向红军甩了一夜渡船。 ”。 邱声彪说。

过河的人数很多,光渡船远远不够。 当地村民自愿拆下自家的门板、顶板……帮助红军架设浮桥,大部队得以迅速通过。

当时邱家儒看到红军士兵拿着大竹盆,感觉很新颖。 红军士兵告诉他,这是井冈山翠竹做的。 邱家儒说:“井冈山的竹子真大。 我这条摆渡船上的竹竿没法比”。 于是,这个红军士兵把这个茶碗送给了邱家儒。 就这样,这个竹碗成了那个烽火岁月的证明。

红军主力部队通过瓢岩渡口时,许多红军也匆匆渡口潇水。 他们分布在道县所有渡口茶园渡、洲背渡、红军渡。 ……由于潇水这一天然屏障,红军部队形成了一百多公里的防线,将敌人阻止在潇水的东边。

每次抢劫,记录红军勇敢的脚步,每次涉水,记录军民一心一意的热血往事。

今天的新面貌

道豪福村:湘江第一令的发布地现在成了红色的景点。

1934年11月25日清晨,中央政治局在草塘开会,提出从广西过湘江的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革军委员会不接受毛泽东等人的主张,最终做出了在广西全州一带抢夺湘江的决定。 当天傍晚,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驻扎在豪福村。

6月30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道县寿雁镇豪福村湘江战役豪福红军司令部旧址,寻找长征的足迹,看到了今天的新面貌。

长征的足迹朱德在这里发出了“抢夺湘江的第一命令”

从道县县城往西走二十多公里就到了豪福村。 这里是潇贺古道有名的驿站,省道323线经过村庄。

走到水泥路的尽头,记者看到了纪念碑。 碑文上记载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临时驻地的旧址”。 旧门上挂着永州市去年公布的匾额“湘江战役豪福红军司令部旧址”。

“1934年11月25日晚,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员会驻扎豪福村后,朱德总司令官在这里向各战斗部队发出了‘千万火急’抢夺湘江的第一令。 ”。 道文联主席、原县史志办公室负责人唐小峰向记者发布了政治动员令,称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总政治部“我野战军突破敌人的第四封锁线,抢夺湘江”。

命令下达后,各战斗部队在各战场上与敌人顽强搏斗,用鲜血冲过湘江的防线,为主力红军、中央机关突破湘江奠定了基础。

今天村民离开老房子住在新大楼里

从司令部出来,记者看到村子里还保存着很多老房子,房子的外墙上依然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红军口号。 但是这些房子的主人都搬家了,住在新大楼里。

唐小峰说,红军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长,但对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下一代以前传递革命教育,理解红军长征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所以,城镇决定搬出村民,在这里迅速发展了红色旅行。

村民冷慈玉对记者说司令部对面的老房子是继父的家。 继父说毛泽东等从这里出发去广西时,带领到了广西界的前列。 “开发红色旅行后,我打算开农家乐,给游客们讲当时红军的故事。 ”冷慈玉说。

记者走在豪福村平坦的村庄路上,映入眼帘的是路林交织,格田成井,农家小院误落,美丽的自然新农村景象,现在豪福村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走长征的路

今天长征的道路要更严格纪律

程放军

在道县,寻找陈树湘的战斗地、逮捕地、牺牲地,从1934年11月末到12月初,中央红军血战湘江、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死守追击敌人,主力越过河流,最终被敌人挡住湘江的东边,大部分 他们的血和生命服从命令,写了严守纪律的壮歌。

郴州汝城,历经60多年的漫长岁月,担负着军队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 通过这张借阅证,我们感受到红军的严格军纪,看到共产党和红军铭记人民的恩情,和大众的心有着亲密的爱情,这就是这个伟大的团队最终走向了胜利的基础。

“‘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的东西’‘进入营地时要向群众宣传,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 1934年11月7日,邓小平担任主编的《红星报》是汝城发表的长征之路上唯一的号外,不是报道重大信息和新闻,而是推进加强党和军队的组织纪律性。 ”。 在沙州村,汝城县党史办理原副主任徐宝来告诉笔者,正因为在号外有“出发时向大众告别”的纪律,才有“半榻米”的故事。

“长征的时候,我们按纪律吃饭。 ”在桂东沙田纪律文化中心,面板上的这个口号使我眼前一亮。 1928年4月3日,“三大纪律六项观察”在沙田发布,严格推进,被称为“第一军规”。

“三大纪律六项观察”据旧居纪念馆讲解员陈耿介绍,“三大纪律六项观察”之一是“户板”,从“返户”到“户板”,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纪律更加细致。 原来,士兵租着睡的门板大小不同,很重,老人和孩子关不上门板,所以后来红军决定在还门板时必须很好。

“红军喝完祖父和父亲烤的茶后,各士兵留下了铜板。 “晚上,他们租平民门板和草睡觉,回去的时候,把草捆好,把门板关上。 ”“红军离开南村时,看到我家太穷了,就把自己的棉和毯子送给了祖父。 ”。 想起爷爷和父亲讲述的红军故事,桂东县沙田镇的古希老人郭国齐至今还记得老一辈对工农革命军的赞扬。 “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过红军宜章时,40多名宜章出身的红军将军为了不弄错旅行,没有和家人见面。

从桂东、汝城到宜章、道县,我走在长征的路上,听到了“竹碗一条”、“裤子一条”、“红薯两只”等无数“军爱民、民推军”军民鱼水情深厚、生死相依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军爱民”才是“民拥护军”,从长征那里有总结的经验。 "红军打赢了仗,人民是后盾. "

这一切,正因为红军有铁的通常纪律,才有“军爱民”,有“民推军”。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长征的道路。 走今天的长征之路,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一切依赖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永远不变。

标题:【时讯】绝对忠诚:陈树湘生命的最后一天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时报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时报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陕西时报网网站介绍

陕西时报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