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时报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时讯】希望工程为越来越多“大眼睛”送去希望

【时讯】希望工程为越来越多“大眼睛”送去希望

来源:陕西时报网作者:李子光更新时间:2021-03-11 14:04:49 阅读:

本篇文章1940字,读完约5分钟

对越来越多的“大眼睛”寄予希望

有名的“大眼睛”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推进标志。 takefoto提供图

1991年,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了一张“我读书”的照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少女:清澈的黑色大眼睛,震撼了无数中国人的柔软之心。 “我想读书”的渴望和无力感,成为整个社会最迫切的担忧。

之后,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快速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的推进标志,“大眼睛”女孩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将近30年过去了,像“大眼睛”的女孩苏明娟一样,数百万山区的孩子在这个补习项目的帮助下,出山了,通过教育改变了人生的方向。

说话。

希望工程资助的第一人:

回到村庄改变同样处境的孩子的命运

43岁的张胜利,前半生的大部分岁月都紧紧束缚在“希望工程”四个字上: 1989年,他发出了第一个求救信号,成为了工程愿意捐赠的第一人。 1997年,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拒绝了很多邀请,再次回到太行深处的家乡,成为名山村的教师,从受益者变成了赠与者,为越来越多的人点亮了学习的梦想。

“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共六个人,父亲生病,母亲智力障碍,我有弟弟和妹妹。 ”。 张胜出生在位于深山里的范源县东团堡乡桃木疙瘩村。 “那时,在我们学校,白天家里是教室,晚上是羊圈。 我们村有13个孩子,11个因贫困辍学。 ”。 张胜利说。

1988年,父亲病得很重,本来困难的生活就更难以维持,张胜利也处于失学的边缘。 那时他想到了曾经来村考察时范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 当时视察的时候,这个“车叔叔”对村子里的孩子说“你们一定要经常去学校”。

很遗憾,张胜给车志忠写了信。 “我爸爸妈妈很穷,他不让我们学习,但我们还想学习。 读书像你一样,做一个为国家贡献的人……”用很少的一行字,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时共青团中央等机构打算在北京成立中国青少年快速发展基金会,开展名为“希望工程”的公益事业,把因贫困辍学的孩子送回校园。 在车志忠的帮助下,张胜利的信交给了中国青少年快速发展基金的员工,他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第一个资助对象。

1989年10月17日,对张胜利来说永远难忘。 那天,他从青基会的员工那里收到了“资助就学证”。 没有支付学杂费,收到了200元的补助金。 30年前的200元,对张胜利来说是天文学上的数字,“这200元的资助费了我将近两年。 ”。

张胜小学毕业后,希望工程升入中学的他提供特别补助金。 1995年,在全国“希望工程”训练中心的帮助下,他就读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

1997年,张胜毕业于上海师范学校。 那时,面对未来的无数可能性,他毅然回到桃木疙瘩村教书。 “我很早就下定决心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我经历过想去学校但不能去学校的痛苦。 所以,我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我处境一样的孩子的命运。 ”。 张胜说。

刚回桃木立村的时候,全校学生只有一位数,张胜是唯一的老师,但他依然认真准备上课,把所有的课都说好,好好教每个孩子。 不仅如此,他还试图带其他村庄的贫困孩子去桃木立小学学习。

为了给山里的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张胜利的心还有一个愿望。 在当地建一所希望的小学。

经过许多努力,在北京铁路客运总企业的帮助下,2001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在湿源县东团堡乡矢杆河村附近的山谷里,北京的升旗希望小学落成。 后来桃木立小学搬到这里,张胜当了校长。 2005年,升旗为小学合并,张胜利调到东团堡中心学校担任副校长。 现在张胜利被分配到范源县教育局,负责扶贫事业。

“因为希望工程,很多人的命运和将来都会改变。 我活了这么多年,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 用爱回报爱。 ”。 张胜就这样总结自己的“希望”之路。

数数说

希望工程资助

594.9万学生

工程由中国青基会于1989年10月实施,希望中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捐赠150.23亿元,援助困难学生594.9万人,建设希望小学0所,希望厨房6236所,建设希望工程图书馆31109套,培训教师114306名

点评

希望施工。

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典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玉荣说:“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开始,可以看作是中国公益慈善历史上的里程碑,怎么称赞也不过分。

其意义之一是社会的各种力量参加了慈善事业。 这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访问过程中,包括亚洲其他国家、香港、台湾等地区机构对希望工程的存在具有极高的赞同度,发现是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榜样。

不要再穷教育了,再苦也不要折磨孩子。 工程想把教育送到家门口。 这其实彻底改变了山区孩子命运的起点,缩短了他们被困的现状和梦想与希望之间的距离。 受教育的人的比例也提高了。

本报记者牛伟坤

标题:【时讯】希望工程为越来越多“大眼睛”送去希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时报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时报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陕西时报网网站介绍

陕西时报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