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时报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要闻)中关村“特楼”往事 海淀科源社区13、14、15号楼曾住钱学森、钱三强

(要闻)中关村“特楼”往事 海淀科源社区13、14、15号楼曾住钱学森、钱三强

来源:陕西时报网作者:李子光更新时间:2020-10-29 21:52:02 阅读:

本篇文章6094字,读完约15分钟

7月8日,传统楼梯还在科苑小区13号楼。7月8日,新京报记者陶然在科苑小区15号楼外拍了一张照片。新京报记者和颜继仪教授正在讲述、何和“特建”的故事,称他们是支撑“特建”的两位“女神”。新京报记者蒲峰7月8日在科苑小区13号楼为电源开关拍照。新京报记者陶伟拿着扫描码观看

中关村“特建”视频报道近日,第一批历史建筑在北京公示,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是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保护价值的建筑,承载着真实、相对完整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北京作为首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筑类型。海淀区科苑小区13、14、15号楼在其中。这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三座住宅建筑,被称为“特殊建筑”,以容纳从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中国自然人文各个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中国现代科学已经有40多位创始人。“两弹一星”之父郭永怀就住在这里,他的妻子李沛生前一直呼吁保护“特殊建筑”。两弹一星创始人钱三强和他的妻子中科院院士何也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当她九十多岁的时候,有人建议她搬到一个更好的房子。他惠泽说:“我哪儿也不去,除非去八宝山。”

中科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严继一说:“这座‘特殊建筑’就像一座中国科学的殿堂。”

西式

1954年,14号楼首次建成。

这座三层的灰色砖建筑现在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相比已经不显眼了。旧的木制建筑标志有一个黑色的14,数字周围的白色变成黄色和黑色。除了建筑编号,旁边的新建筑标志上还有“中关村”的中英文字样。

大楼里每户人家统一的红色木窗被分成八个小方格子。盛夏,有人打开这些“小格子”度夏,房间里隐约传来广播和做饭的声音。

14号楼203室钱三强一家是这里的第一批住户。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贝住在门对面的204室,中科院院士住在楼下。当时,钱三强的小儿子钱思进只有四岁。

时至今日,木门依旧。姜木门上有个小窗,下面挂着红底黄字的“五好文明家庭”。门口的门垫是钢丝做的,下面是游客脚上多年积累下来的细小污垢。除了他们的儿子钱思进偶尔回来短暂停留之外,203房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空。

之后,科苑小区13号楼、15号楼相继建成。

1956年,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刘显冠搬进15号楼313室。

刘大纲的儿子刘怀祖记得,虽然这三栋楼都有三间卧室、客厅、书房和厨房:“厨房里有一个烧煤的大炉子,上面都贴着白色的瓷砖。炉子前面有两个大铁锅。中间烧开水。”但这是一个“豪华”的房间。房间之间的隔断是用蒲苇做的,然后抹上灰泥,刷白。孩子即使再用力,也能踢出一个小洞。

同年8月,在钱学森的邀请下,康奈尔大学教授郭永怀和妻子李携女儿回到北京,住在13号楼204室。当我搬进来的时候,房子里有一些木制家具和许多书架。推开窗户,他们看到了一棵大树。

《风干的记忆:中关村“特别大楼”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卞冬子说,是钱学森自己种的树。1959年,卞冬子一家搬到了郭永怀家的楼下。他回忆说,当时“特殊建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浴缸,可以每天洗热水澡。在当时,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奢侈”。

2019年7月,新京报记者在13号楼204室外看到,门口的电灯泡沾满灰尘,门边有一个黑色的圆形老式电灯开关。墙角损坏,不能正常使用。没过多久,李沛的居民就穿过了大厅。通过厚重的防盗门,女主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她从未听说过李沛,也不知道住在对门的是谁。

但当时的“特殊建筑”还是有着不寻常的“洋气”。卞冬子记得,在整个单位里,除了他的家,五个房子里都有钢琴。除了阵阵琴声,偶尔还能听到住在对门的声乐教授汪德昭夫人和住在14号楼的歌手蒋英夫人钱学森的歌声。这些科学家被称为“先生”,他们有时被称为“公众”,他们的妻子被称为“妻子”。

除了何。

她从来不喜欢别人叫她“钱夫人”,甚至国庆送她去人民大会堂的邀请信也一定是“何惠泽先生”。现在科学院的老人提起她,都会恭恭敬敬的说一声“何老师”。

蛋糕和糕点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钱三强、何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钱三强任所长,何任副所长。一周七天,贺在研究所呆了六天,星期天就回到了“特别大楼”。每天早上,我都会去每个办公室看看手头工作的进展。

在我儿子钱思进的记忆中,我母亲在远郊工作,她每个星期天只能回家和她的孩子团聚。她听到了母亲的声音,主要是在电话里。科苑小区14号楼203室走廊挂着一块小黑板,几十年没变。钱思进记得她二姐钱民协上中学的时候,她妈妈有时会和她通电话,和她一起分析几何问题。黑板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多边形和数字。

有时候两个人都是从房山郊区的单位回家。在何身边工作了很久的中科院院士张焕桥记得钱三强有一辆公共汽车,但何从来没坐过:“何先生是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她说是大众送他的车。她不能坐着。她每次坐车回中关村。”

23位“两弹一星”元老中,有7位是钱三强直接推荐到一线的。钱思进记得他的父亲经常出差,他的家人通常只有一个保姆来照顾他的兄弟姐妹。住在同一栋楼里的偶尔回家聊聊工作,钱和何尊都叫他“赵先生”或“赵先生”。

“我太年轻了,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我只记得有时候父亲的声音更大。”钱思进向《新京报》记者回忆道。

根据刘怀祖的印象,父亲经常去西北出差,去人迹罕至的盐湖,几个月没见。

忙碌是科学家的常态。

卞冬子记得:“郭永怀先生又瘦又长。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喜欢戴一顶帽子,怀里抱着一个皮包,低着头,在单位和家之间大踏步前进。”

相比之下,孩子们更容易见到郭永怀的妻子、中科院西郊研究室副主任李沛。李沛的自我报告回忆说,他当时处理的事情非常复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派出所:“人要陆续住进去,还要开户。请他们来中关村工作,让科研人员少跑。”

当时周围没有医院,经常要坐32路公交车出去看病,经常要等一个小时。“两弹一星”的陈芳允公公是一位退休医生。李沛动员他“走出大山”并建立了一个小医务室。刘怀祖记得他头疼,去医务室看他。沈医生是的老丈人,喜欢孩子,和孩子很亲近。

中关村小吃部当时也开张了,高级西式糕点师傅景德王坐在镇上,做着极好的苹果派、螺丝刀蛋糕、奶油蛋糕。在年迈的老北京人中,“老莫的蛋糕,新华侨三宝的面包,中关村的洋快餐”在流传。像钱三强这样的科学家是这里的常客。

2019年7月,时隔60余年,中关村茶点部的货架和柜台依然保留着往日的风格。称重是用秤盘进行的,记账是用木算盘进行的,甚至采购也只能用现金。

周围环境开始好转。卞冬子记得13号楼前的花园种着双瓣桃花。每年春天,桃花盛开,非常美丽;15号楼前面有一个托儿所。14号楼前是一个又大又圆的花坛,郭沫若在那里种了一棵雪松。

现在,这种雪松已经长得很厚了,宽阔的树枝垂下来,在地上形成一个圆形的影子,周围是一层层的月季花。

钝的

楼外桃花开,楼内孩子“见风成长”。

卞冬子记得孩子们喜欢聚在一起玩耍。附近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扔的垃圾里有很多废弃的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但都是买不到的好材料,经常被捡来做晶体管收音机。

孩子们将改为读书。卞的邻居、化学工程师郭慕孙有很多从国外带回来的书。美国彩印出版的一套科普书很好看,里面有各种奇怪的蜥蜴和各种颜色的鸟。

钱三强和何喜欢买书。科苑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记得,他家从厨房到卧室到处都是书。

在钱三强的书房里,巨大的黑色书架左右两边摆满了书,钱思进最喜欢的是一套十万本的《为什么》。还有很多漫画书。“只是巴掌大一点,又薄又厚,有几十页厚。我爸爸有空也看绘本。”钱思进说。

买书要大方,但要节俭。钱思进记得,当她第一次上幼儿园和小学时,她有时会穿姐姐们穿过的裤子。家里的桌椅坏了,何自己修的。她主张废物利用,不愿意扔任何可以利用的东西。卞说,即使是现在,走进科苑小区14号楼203室,依然像是走进了一个“旧物陈列室”。

有一次,当钱思进在洗碗的时候,他把鱼盘子打碎成两半:“我妈妈告诉我先把它放在一边,然后说她会用胶水粘它。我不小心把它的一半打碎成了几块。我妈当时很恼火,‘以后别吃鱼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是钱三强51岁生日。

“特别大楼”的家里没有特别的仪式,钱思进记不得父亲脸上有任何激动的表情。原子弹爆炸刚过三天,钱三强就被派到河南农村参加“四清”。

在“特殊建筑”里,灯光开始逐渐暗淡。

1966年,数千张批评钱三强长处的海报首次有组织地张贴出来。钱思进有一次在家里看到了他父亲带回家的油印海报上摘录的小册子。张欢桥在何的办公桌上看到了同一张海报的摘录。有人批评她是“核霸主”。她用笔圈出这三个字,在后面打了三个红色的问号。

卞的家人也遭到迫害,他的母亲也被带走。经常回家和生病的父亲聊天,还提出要想办法救卞的母亲。她还写信给卞冬子安慰和鼓励他。

“李沛先生是一个在特殊时期给我们家带来温暖的人。她像一朵春花,让人看到了‘冬天就要走了,春天就要来了’的希望。”卞冬子说:

变化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坐飞机回北京,降落困难。人们发现两具烧焦的尸体被扣在一起,中间夹着一个机密的公文包。最后,证实这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牟。

李沛一点一点整理着郭永怀的遗物,没有让任何人干预整个过程。亲戚朋友来访,她也很体贴。

卞冬子记得,当他和父亲上楼去看望李沛时,李沛看起来很平静:“她对我父亲说,‘等了一个晚上,我起初以为飞机晚点了。’。后来看到有人穿军装过来,就知道坏了,”整个过程没有哭也没有激动,就像说别人的事一样。"

郭永怀去世后,卞经常听到楼上的在钢琴上演奏《红灯记》中的咏叹调:“我爸就像一棵意志坚强的松柏。”

郭永怀的骨灰被埋在他回国后工作的中科院力学所的雕塑下。他死后22天,中国第一次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在郭永怀死后第二年的春天,李沛看到一株生长在14号楼前的樱草花被挖了出来,扔在了小区的空楼。

她想让卞冬子把这些花移植到13号楼前。卞东子欣然同意和其他几个孩子一起把花种在李沛窗户下的空地板上。

花儿准备好了,李沛站在阳台上往下看。她悄悄对卞说:“最喜欢迎春花。”。

20世纪60年代末,“特殊建筑”发生了一些变化。卞冬子回忆说,原来的家庭被分成了几个家庭。有住进来的“造反派”,有按单位分的年轻科研人员共用厨房和卫生间:“以前是一家人用,现在一下子这么多人。排队做饭,排队上厕所是常事。”

钱三强和何被派往陕西合阳的“五·七”干校工作。

晨练队,钱三强一起跑。有一次,钱三强在打谷场上赶牛磨麦,突然发现牛不得不翘着尾巴弯腰。因为暂时找不到收粪工具,他用双手抓住臭牛粪,举在打谷场外。

1970年3月20日,贝内特彗星到达近日点,在黎明前的空可以看到它。

凌晨四点钟,看见了长尾巴的彗星,就叫钱三强去看看。之后,他们用尺子和量角器记录每天早上4点彗星的时间和位置。

它后来被称为20世纪最美丽的彗星之一。

勋章

1976年后,一些住在“特殊建筑”的科学家相继离开。

钱三强家还在科苑小区14号楼。几个孩子都长大了,墙上用来记录三个孩子身高的线条一直没变。时间好像还在。

两个风云人物在孩子眼里都是普通老人。钱思进记得他的父亲曾经给他的孙女讲过一段时间的故事,她直到睡着了才开始做自己的事。我父亲经常在奶站前排队买牛奶。

1992年,钱三强因心脏病发作入院。6月28日,钱三强去世,享年79岁。

在“特建”的卧室里,有一张钱三强的画像。书桌前的旧椅子立在原处,绑在扶手上的布条被擦亮。抽屉里,钱三强用过的钱包、证件、眼镜、电话号码簿都没碰过。“这也是母亲纪念父亲的一种方式。”钱思进说。

1996年,郭永怀和李沛的女儿郭芹在北京因病去世。80多岁的李沛收起了女儿小时候的玩具和书,什么也没说。只有在没有人的时候,她才会长时间抱着女儿弹的钢琴。

李沛将郭永怀的大部分遗物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304室红棕色的门上还挂着“郭永怀副局长办公室”的牌子,墙上挂着郭永怀的生活照,桌上放着台灯和文具,衣架上放着夹克。有些字典、记事本、纪念印章、眼镜和手表由于encounters/きだよ 0而很难变黑。

1999年国庆前夕,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钱学森、彭焕武、陈芳允等21位科学家也获此殊荣。

85岁的何和84岁的彭焕武带着这枚勋章来到钱三强的墓前,并为钱三强宣读了获奖感言。几年后,李培托路上的一个朋友把郭永怀的奖章带到合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

留下来执行驻军或联络任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关村科技城发展迅速,周围建的建筑都比对方高。2001年,随着北四环全线开通,小区入口变得繁忙起来,逐渐有拆除“特殊建筑”的声音。

进入21世纪,何、、、贝三位老人依然住在“特楼”,在科苑小区被戏称为“钉子户”。

李沛呼吁保护“特殊建筑”。

“中科院的根在这里。”卞冬子回忆说,李沛生前曾强调过“特殊建筑”的作用,她呼吁保留“特殊建筑”作为博物馆。

在过去的60年里,除了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六年,李沛从未离开过这里。颜继义回忆说,李沛曾多次告诉他,保留“特殊建筑”也是保留郭永怀和郭芹的生活痕迹。

她也写过很多次,上诉过很多次。

“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埋头读书的生活环境,让后代的年轻人在高楼大厦中看到先辈艰苦朴素的创业情怀。”李沛逐字逐句地写了这封呼吁信。几个搬出“特殊建筑”的老街坊都签了自己的名字,包括“两弹一星”的父亲和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在严继一的心目中,“特建”就像一座中国科学的殿堂,是科学精神的象征,是维系科学家报国精神的物质载体。

他惠泽的脾气没有被波折磨平,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倔强。

当时,有关领导建议何把搬到新家。他回答惠泽,“我习惯住在这里。我哪儿也不去。除非你去八宝山。”

2011年,“中国居里夫人”逝世,享年97岁。

在科苑小区14号楼203室的自习室里,钱三强的照片旁边放着一张何的金色相框。

李沛成了最后的“山寨”。

在刘看来,这个“坚持者”是很孤独的。

刘记得的卧室与她的书房相连。她喜欢呆在家里看书看报。偶尔保姆带她下楼散步。

单说李沛,2008年后,温两次邀请到他家过春节,被邀请吃饺子。

李伟格回忆说,在李沛去世前一周,李伟格去医院看望了她。根据李沛的要求,李伟格还带了一支新的眉笔。

2017年1月12日,李沛逝世,享年99岁。

今天的“特殊建筑”仍然挤满了人。有的房间住的是科学家的孩子和晚辈,偶尔有阵阵琴声;有的房间成了几平米的出租屋,挤满了操着五湖四海口音的农民工;有的房间被租出去,变成了培训机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五彩缤纷的作品。

和贺家的门被锁了很久,好像时间也是锁着的。来参观的人进不去,墙上只留下名字和时间。

2019年6月21日,李沛逝世890周年之际,“特建”被宣传为北京首批历史建筑。

新京报记者康佳·张静雅

新闻推荐

陕西省外派人员数量居西部第一

根据省商务厅昨天公布的数据,从1月到6月,陕西省派出各类劳动力6166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673人,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1位...

陕西新闻,讲我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有接地气的实时新闻,可以在陕西传播正能量。看看家乡,品味家乡情怀。家的声音很远。

标题:(要闻)中关村“特楼”往事 海淀科源社区13、14、15号楼曾住钱学森、钱三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时报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时报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陕西时报网网站介绍

陕西时报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