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时报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陕新闻]陕西榆林:立足生态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 讲好幸福黄河好故事

[陕新闻]陕西榆林:立足生态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 讲好幸福黄河好故事

来源:陕西时报网作者:李子光更新时间:2020-10-08 23:16:02 阅读:

本篇文章3626字,读完约9分钟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榆林的沙漠已经基本‘消灭’,榆林的森林保护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29万亩和25%增加到现在的2248万亩和34.8%。几十年来,榆林累计水土流失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48.8%。为了保证黄河中下游的安澜,黄河年平均输沙量从建国之初的5.13亿吨减少到2.1亿吨。做出应有的贡献。”玉林市市长李春林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榆林是一片气候温暖湿润的绿洲,有数千里的野地和丰富的水生植物。后来由于战乱频繁,过度耕种,生态恶化,榆林成了“千里流沙”,由沙漠演变成了沙地。

经过70年与风沙的艰苦斗争,今天,玉林860万亩流沙得到治理,沙漠腹地建成1.65亿亩森林,长城、北缘、周边山区和於陵建成1500公里的“绿色长城”……阻挡绿洲的美景重现在世人眼前。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优质发展座谈会,首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优质发展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黄河中上游的重要节点城市,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进展如何?一路走访,寻找陕西沿黄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背后的密码。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榆林转绿了

经过多年的治理,陕北的沙漠在陕西榆林已经基本消灭。

1949年,榆林市天然林只剩60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0.9%,年输沙量5.13亿吨。沙漠吞噬农田,威胁生命,成为榆林生存发展最危险的对手。

“三下五种九不收。”20世纪60年代,榆林沙区的人们生活艰难。“风吹黄沙难睁眼,庄稼的昕薇不完整。黄沙压田埋房,沙入人退异地。”这是人们对当时情况的记忆。

普通人“见沙为惧”和“见沙为愁”的悲凉悲凉局面如何扭转?

1974年5月,54名18岁的女孩响应“植树绿化祖国”的号召,成立了妇女治沙公司,Xi·崔永就是其中之一。女孩们拿着铲子和两只手,开始对抗沙漠。从治沙初期的4425亩沙地,到现在的14425亩林地,Xi·崔永用青春和汗水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治沙的指挥棒代代相传。现在防砂公司第14连长蔡溪,是Xi·崔永的侄孙女。

蔡溪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从小听着姑姑关于防砂的故事长大。自2012年以来,她已成为第14位女性防砂连长。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治沙人背后,榆林人渴望绿色,珍惜生态。

在过去的70年里,无数的治沙人士种植了绿色沙漠,坚持对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的综合管理。今天,毛乌素沙地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沙区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实现了区域荒漠化逆转;年沙尘量从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内,不再发生一年30次以上的沙尘暴;现有草地面积1833万亩,红枣经济林170万亩,建成了带状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玉林市市长李春林表示,玉林坚持南土控沙,“两山”实践不断深化。“春风行动”、“三年绿化行动”、“林业建设五年推进”等治沙造林行动不断开展,榆林森林保护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29万亩和25%分别提高到现在的2248万亩和34.8%。

2019年11月,玉林市被国家林草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玉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完美转型。

从“入荒地”到“堵江南”,榆林是富裕的

俯瞰高西沟,犹如镶嵌在陕北山沟里的一颗富贵珠。得益于良好的生态,一直是陕北的先进县。邹星

“陕北有个高西沟,我家就住在里面……”一首响亮的陕北民歌唱出了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的美景,也唱出了高西沟村人民的骄傲。

7月29日下午,我沿着绕山的蜿蜒平坦的道路驱车前往米脂县高西沟。群山之间茂密的松树林不断从旁边经过。很难想象,曾经的黄土高原沟壑里,“遇雨泥流,遇旱烟满地”的“穷山沟”,变成了如今的“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绿草如茵,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坝丰收”的“堵江南”。

“以前高西沟植被稀少,山光秃秃的,水土流失很严重。雨水和洪水流着泥浆,冲进了万人沟。肥沃的土壤长势好了,种子和幼苗就没了。”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玉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主任高志斌表示,今天的高西沟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更多的树,清澈的河流,充足的食物和更好的环境。“这背后是高西沟人60年来对水土管理的不懈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为了填饱肚子,当时的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高祖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带领村民修建梯田、淤地坝、治理河道。高西沟人逐步总结出“山上缓坡建梯田,沟里筑坝,高山远山种树,村庄阳坡附近建果园,荒坡种草,陡坡种植柠条”的综合治理模式和“三三制”的管理原则,形成了以林定土,以草养畜,以畜育肥田的合理格局。

“高西沟以主沟为界,阳山是花果林。这里的村民主要种植苹果和经济作物,后山种植红松和柠条。原来老书记在后山种了600多亩柏林松。高西沟村委会接手后,下面300亩全部种上了。现在高西沟已经成为黄土高原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先进村。”算上高西沟的历史,高西沟的常驻干部常靖是相当自豪的。

“山,让水从沟里流出来。从耕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到生态农业农田水草“三三一”模式,主导经济畜牧业,补充自给农业,高西沟为陕北人民的水土治理铺平了道路。”高志斌说。

据统计,从治理开始,高西沟拦截泥沙总量已超过200万吨。河水变清,植被增多,小气候变好。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高西沟2000多亩山地苹果正在成为当地村民美好生活的丰富果实。未来,借助生态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渊源,生态民俗旅游将成为核心,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将在这里开启。

采访中了解到,榆林市在南北丘陵沟壑区大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锁沟筑坝,新建宽梯田,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确保水不走下坡,泥不出沟,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基本农田。与此同时,红枣、山苹果、核桃和中草药也被开发出来,有效地增加了人们的收入。

在榆林市北部风沙大的滩区,植树种草、防风固沙、节水、发展灌溉农业、喷灌和滴灌技术得到广泛实施,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现代农业得到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增加,走上了良性发展和扶贫的道路。

武定河湿地位于榆林市。

此外,榆林正紧紧抓住调节水沙关系的“牛鼻子”,大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水源工程等项目,开展黄河粗泥沙集中源区治理、武定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累计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48.8%。黄河年平均输沙量从建国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1亿吨,为保障黄河中下游年平均安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挖煤到卖煤到“能源化工”“黑结”到“金结”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榆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在榆林发现了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一地丰富,组合配置良好,国内外罕见,发展潜力巨大。

1998年7月,原国家计委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经过20多年的能源发展,榆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全市区域GDP达到4136.28亿元,同比增长7.1%,总量和增速均居胡宝鄂豫皖城市群首位。

然而,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的。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确定的31个增长型城市之一,如何在“一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的特点下,规避“资源陷阱”,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榆林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国内同规模的相对一流的能源化工企业,具有竞争力,效益好,所以能量转换效率高。”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伟说。

张宏伟算了一笔账:2019年,公司在附近以每吨368元的价格收购煤炭,一年消耗煤炭约487万吨,年煤炭成本约17.9亿元。煤炭通过加工生产转化为聚乙烯、聚丙烯、硫磺等化工产品,产值可达56亿元。

17.9亿到56亿的飞跃,是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的转型,也是传统煤化工脱胎换骨的路径。

“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必须以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的协调为基础。”中国煤炭陕西公司化工分公司安全健康环保部部长高万良告诉记者,以前煤化工企业规模小,条件差,进厂时有些难闻的气味。

现在,你在工厂里闻不到任何异味。同时,通过水资源的回收和高效利用,所有清洁的雨水得到了回收,实现了工厂工业污水的零排放。

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端能源化工项目

为了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玉林市不断推进煤化工“12363”高端发展战略,引进一批具有区域最优政策的国际国内领先化工企业,重点打造6条高端产业链。依托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集聚优势,全面推进煤炭洗选提质、超低排放燃煤发电和煤化工、煤质利用、民用散煤清洁废弃物资源化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示范,打造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主导、多能源综合互补利用为目标的国家能源革命示范区。

从玉林市发改委获悉,下一步,玉林市将依托成长期的资源和资本优势,推进节能产业高端终端,以资源换转型,培育和延续产业,发展新产业,加快建设新型高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走创新驱动、政企联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转型之路。


标题:[陕新闻]陕西榆林:立足生态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 讲好幸福黄河好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时报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时报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陕西时报网网站介绍

陕西时报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