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时报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来源:陕西时报网作者:李子光更新时间:2021-04-05 18:44:24 阅读:

本篇文章4491字,读完约11分钟

年8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统一战线的高端智库举办了主题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端论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应邀发言,对几十年来“中华民族”身份的定义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 与会者网络记者采访了马戎教授。 以下是演讲的实录和采访文案:

/ h// h// h /

马戎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非常热门的学术主题,许多不同的学科都在探讨这个话题,思考如何理解这个共同体的概念,如何推进和建设我们的共同体。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来构建,把国家政治文化作为民族来构建文化。 与这个目标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历史积累。 1989年费孝通教授发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画上了轮廓和基线。

费教授指出,中国作为多民族的政治实体,只有遭受近代西方侵略,才从“自在”的民族发展成“自觉”的民族。 特别强调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中华各民族积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国家主权领土,投身于保卫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战斗,身份认同感从“大清”转变为“中华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后到了20世纪,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终于成为团结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共同抗战的统一旗帜。 所以,我们终于可以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所以,义勇军进行曲是时代最强烈的声音。

“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但是,必须承认,由于历史原因,不同民族对“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认可程度存在差异。 例如,历史上与汉族交往融合程度较深的群体,在抵抗外来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与中华民族其他群体密切合作的群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较高。 与中原汉族地区文化差异较大、交流融合程度较低、在反对近代外来侵略中与中原合作较少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较低,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 这证明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制定政策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简单方法。

“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要构建国家级民族主义和共同的政治文化,最基本的思路是发掘、强调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共性。 例如,汉、藏民共尊佛教,回、满、汉等民族采用共同语言,维、汉、回、哈各民族有共同开发新疆的历史,近代各民族站在一个角度抵御列强侵略等。 并且要淡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将差异视为首要由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决定的文化差异,在“求同存异”而非政治尺度中,强化全体人民的国家意识。

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后,这个正确的构想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

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为了申报成为独立的“民族”,当时有400多个群体在语言、文化方面强烈强调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征,因此分解文化现象时的基本方向不是“肯定共性”,而是“差异” 结果,中华各组刻意强调的是各自的“异”,而不是“同”。

事实上,在几千年的过渡、交流、婚姻、混居过程中,中华各民族相互学习、融合,各民族文化已经“你中有我”,共同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例如,经过清朝200多年的文化交流,汉族使用满族服饰和多种习俗,满族通用汉语接受儒家文化,农区蒙古族接受汉语和中原农耕文化,新疆汉族通过饮食习惯接受维吾尔族文化。

但是,1949年以后,许多行业形成的制度化划分,使得汉族年轻一代疏远和忽视了我国的“少数民族”,导致少数民族干部、民众对汉族社会和汉族文化产生了心理上的隔阂。 这些制度性划分将中国社会分为两部分,制造了这两个国民交流中一系列值得注意的各种文化隔膜、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 这不仅对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十分不利,而且在民众思想深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认可意识和共同文化的构建。

因此,必须逐步消除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生活中存在的民族划分。 目前,教育系统、科研系统和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人员,使汉族和少数民族成为一个“二元结构”中相互区分的两个部分,不利于全体人民的共同“政治文化”建设。

首先,我们必须反对大汉族主义。 汉族不等于“中国”和中华民族。 《汉-少数民族二元结构》的叙事引发了将汉族社会等同于“中华民族”“中国”的趋势。 媒体谈中华民族的祖先,谈黄帝和炎帝,谈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原皇帝的象征“龙”。 媒体讨论“中国精神”时,列举的代表人物是中原汉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的只有汉文典籍“中国历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汉文记载的汉族和中原皇朝历史——“中国以前传入的文化”在汉族和中原皇朝以前, 在谈到“中国”和“中华民族”时,很多汉族人想到的只有汉族,似乎在很多重要的事务和史诗中忽视和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存在和感情。

“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将汉族和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想法,对构建国家层面各民族共同的政治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可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例如将汉族的“炎黄祖先”观念扩大到“中华民族”的范围,称为“中华共祖”、“华夏共祖”是非常不妥当的。 “龙的传人”的说法更不恰当。 龙是历代王朝皇帝的象征和民间水神,将中华民族和汉族称为“龙的传人”是现代娱乐圈的发明,不被少数民族所承认。 这些提法无助于中华各族人民客观认识各民族民族源远流长的共性,损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和迅速发展。

“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反过来说,我国各少数民族在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区分现代化和“汉化”。 目前,许多人(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认为,汉文教材书籍、汉族佩戴的服装鞋帽、采用的各种器物、汉族乘坐的汽车列车飞机等属于“汉文化”。 认为少数民族学生采用汉文教科书、汉族普遍佩戴的服装鞋帽、汉族普遍采用器物也是“汉化”,民族地区建设汉族城镇常见的办公楼、住宅、街道等也是“汉化” 对这种“汉文化”和“汉化”的定义有很大的误解。 从整体上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主流变化不是“汉化”,而是现代化。

“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另外,应该全面理解“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各民族(包括汉族)内部的各种方言和以这些方言形式保留下来的戏曲、民谣和其他文艺形式,确实需要作为“语言和文化多样化”的生动复制品加以保护。 但是,从中青的学习和交流的角度来说,许多语言和文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工具功能,退出学校课程,采用中青的录取是快速发展的自然过程。 通过行政手段人为地降低了工具性,要求维护退出民众日常生活的民族语言文案,在学校回归教学语言,是完全不现实的。

“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正确的想法是政府提供多种语言学习模式,各族人民自发选择。 民族聚居区的学校教育语言应在以下几个方案中选择:

(1)以母语教授各门课程,开设中文课

(2)用中文教数学、理化等专业课,用母语教历史、地理等人文课。

(3)开设用中文教授各课程的语文课

(4)在普通学校,采用统一的中文教材。

具体使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各种程序的比例,要根据当地的人口结构、语言环境、就业诉求、学生的自愿选择来决定。

最重要的是用现代“公民国家”的构想构建中国国家级的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成员包括所有中国公民。 持有中国公民身份证、中国护照的人都是中华民族平等成员。 港澳台居民在护照和身份证方面与大陆居民不同,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共内战的结果,可以看作是历史过渡期的暂时情况。 在海外的中国人,只要持有中国护照,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必须受到我国大使馆的保护。

放弃中国公民身份并转发外国护照的人,即使不久前是中国公民,在语言文化上承认中国,也不应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成员。 因为他们在加入外国国籍时宣誓效忠于该国宪法,享有该国公民的所有权利、责任和义务。 只是保存了一点中国以前的传统文化。

相比之下,我国藏、维吾尔、蒙古等各族居民,不擅长汉语,有自己的语言宗教,自古流传文化,对中原文化一无所知,但他们作为中国公民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完全以公民权为国家民族主义的基础,这是全世界现代公民国家的基本政治规范。 中国需要从强调血统、语言的“民族模式的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公民模式的民族主义”。

今天,我听到个别学者提议废除“中华民族”的概念:

“我只采用‘中华民族’一词作为多个‘中华民族’的意思,其他情况下放弃采用‘中华民族’一词,无可争议,而是与公民共同体的意思重叠的‘中国人’(本文中指整体概念)或‘中国人民’。”

这证明,尽管中央主张“让各族人民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可”,但“中华民族”是否存在、是否形成,也存在不同的声音。 我们不能疏忽这个文化问题。

/ h// h// h /

/ h// h// h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统一战线的高端智库将举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端论坛

注意者网:中国从东方以前流传的带有色彩的“民族模式的民族主义”走向现代“公民模式的民族主义”,“保护语言和文化多样化”,全面理解现代“公民国家”的思维方式进入中国国家层面。 我看了前面写的复印件也提到了,虽然反对民族身份的政治化,但是尊重民族文化。 能举个具体例子证明一下吗? / S2// h /

马戎:尊重文化并不意味着结合特殊的政治权力,而是你的身份在政治权益上没有太大差别。 就像什么“二少一宽”“少招少统”一样,犯法判别人十年,你少数民族判五年,那等于民族成分含金量。

文化必须尊重以前流传下来的宗教信仰、习俗,这些个体的事件必须充分尊重,但不能将许多习俗和宗教行为与民族联系在一起。 例如“全(族)信教”的概念既不客观也不准确,回族也可以不清真,汉族也可以吃清真的饮食。 我认为文化应该受到具体权利的保护,最好被视为公民的个人权利。

注意者网:尊重地方信仰和习俗,是否意味着对民族自古以来流传的文化进行财政补贴? / S2// h /

马戎:不是财政补助金,如果当地人真的有这样的诉求,也可以作为市民团体的习俗被接受。 但是,请制定地方性法规,而不是国家立法。 例如,那里有吃素食的僧侣,所以可以给一点补贴。

注意者网络:补助金也是一种政治行为。 / S2// h /

马戎:那也不一定是社会政策。 例如,农民工子女上学给予补贴是政治行为吗? 不,这是社会政策。 补助金不应与政治身份挂钩。 你是自治民族,我们是非自治民族,政治地位和权益不同吗?

注意者网:有汉族人抱怨少数民族政策。 例如,要求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 S2// h /

马戎:这要看实际情况,一切都不统一,要看现实情况。 人学母语,难学中文,但基于语言障碍和语言难学来照顾是对的。 但必须注意,从长远来看,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一个大趋势。 根据快速发展水平,优惠的方法、优惠的程度可以不断调整。 从长远来看,必须继续削弱。 这不是轻易取消的,必须逐渐缩小差距。

我想今后如果不按民族划分加分政策的话,应该按地区划分。 例如在南疆地区,汉语普及差,教育资源差,让学生普遍加分,但乌鲁木齐可以不加分。 因为是大城市。 还是按照实际的诉求。

作为公民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语言障碍,根据地区差异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不同。 比如给农村孩子加分,山村孩子也加分,北京孩子不加,很合理。 如果把考试分数都按下来,都是大城市的孩子可以读大学,人才分配不均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地区矛盾、城乡矛盾越来越严重。

(包括复印整理注意者网奕)

标题:“马戎: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从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时报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时报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陕西时报网网站介绍

陕西时报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