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时报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陕新闻]黄土高坡 治出黄河新面貌(人民眼·行走黄河(中))

[陕新闻]黄土高坡 治出黄河新面貌(人民眼·行走黄河(中))

来源:陕西时报网作者:李子光更新时间:2020-10-12 21:52:01 阅读:

本篇文章5657字,读完约14分钟

图片:秦晋大峡谷黄河壶口瀑布,冬季景色壮丽。新华社陶明社

图片:黄河老派艺人在陕西潼关古城前表演。姜峰照片

黄河干鲲湾位于陕西省延川县和山西省永和县交界处。新华社陶明社

介绍

冬天走黄河,驰骋千里,看它西撞昆仑,东撞黄土,铁笔如椽勾出一个大字北,浊浪达秦汉长城。风冷,长河之言回路而下,黄土色的淋漓墨,是中游。

黄河不姓黄。在秦汉以前的古籍中,河是它唯一的真名。山西和陕西之间的森林荒芜了,河水清澈碧波荡漾。在切檀的声音中,清澈的溪水渐渐浑浊,改名为黄河。

黄河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治理国家的历史。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游地区要以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为重点。

沿着黄河走,看到河水从中游染黄,很容易淤塞,很容易决定。它起源于黄土高原,经常被暴雨淹没。进入黄河的泥沙91%来自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泥沙淤积入下游,河水高悬,三年决口两次,百年一遇改道,侵淮夺吉水旧路,济南市户籍改为黄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长的黄河只有30年左右没有断过口。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安澜延续了70年。要治理黄河,就要治理风沙,一路追寻奇迹之源,倾听九曲黄河新浪。

防砂

从一碗河水和半碗沙子,到一条沟筑一道道墙,挡泥收粮

治水不是治沙,一旦空.,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他们一见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副局长鲁胜利就说了一句行话。

数据最有说服力: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到晋陕交界的禹门口,沙量一度占全河的55%。一碗江水半碗沙是真的。

87岁的徐乃敏有发言权。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他与水土流失斗争了一辈子。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计划建立陕北水土保持推广站(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的前身)。20岁的徐乃敏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直接从Xi安去了绥德。

当时条件艰苦,信天游就证明了这一点:黄河背对天,陕北的山遮山。翻过葛亮,拐过马路,满眼黄图山。

徐乃敏刚刚在绥德扎根。从技术员开始,我就一直是测试站的总工程师。这辈子都没离开过这个黄土岭,每天都在想一件事:淤地坝。

21年前和徐乃敏聊过。在子洲县黄土洼流域的谷底,他发现暴雨形成的天然堤坝实际上淤塞了一些肥沃的土地,于是他尝试用水力冲淤的方法填淤堤坝,反复试验,成功后再推广。

目前,黄土高原有5万多座淤地坝,可以拦截泥沙,涵养水土,淤地建地,增加粮食产量,从源头上阻断向下游输送泥沙的渠道。用玉林市横山区潘镇的一位老人卢明真的话说,就是在沟里筑起一道堵墙来挡泥收粮。以前有旱有涝,坡上没有收成。现在有了淤地坝,坝田就是活田,金饭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徐乃敏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试验和总结,探索出了一整套从切岭到坡阶,从水平阶到枯井的边坡治理经验模式。基本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尊重法律,更加注重保护与治理的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徐乃敏说。

无数的徐乃敏在这片黄土地上扎根,同时也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黄河的措施,如冲沟坝系、改坡为梯、治理小流域等。

多年后,实际措施已经生效。黄河从陕北流到关中壶口,入黄河泥沙逐年减少。在山西省蓟县壶口瀑布景区工作的赵峰,感触最深,终于敢穿白衬衫上班了!

五年前他在瀑布旁给游客讲解,浑身上下都是泥巴点子。如今,许多游客仍然想知道为什么黄河失去了它想象中的黄色。

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小流域为单位,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景观天林路,取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初步治理近22万平方公里;近20年来,黄沙年均流入量减少4亿吨以上,有效减缓了下游河床的淤积和抬高;协调推进重点水土保持工程、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新增优质耕地330多万亩;分散在各地的滇池、塘坝、水窖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黄土高原的村庄注水,帮助250多万农民逐步脱贫

在沉重的数字中,有一部治理黄河的时代史诗!

种植绿色

从砂岩中走来走去,带走黑色的金子,留下绿色的金子

清水来自黄河上游,泥沙从中游甩出。河床冲不走的往往是粒径大于5 mm的粗砂。

20多年前,就是这片小小的粗沙,让位于黄河右上角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黯然失色。作为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源区,这里曾经分布着大面积的砂岩。

1999年,该报黄河采访组来到这里,写了一篇采访笔记:砂岩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当它干燥时,它就像岩石一样呆在那里。遇到了雨,就像酥了一样突然融化,散落成无数的粗砂,涌向下游,最后凝固在下游的河床上。砂岩四处游走,吞噬着各处的庄稼、树木、青草等植被。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控制砂岩的方法,并种植沙棘。

2019年的冬天,我重游准格尔旗的一个温水小镇——格格沟,却看到了满山遍野的沙棘。蚯蚓状的根系牢牢抓住了之前随着暴雨一起散落的粗砂,抑制了砂岩的生长。这几年沙棘林会点缀着漂浮的泥土。油松、榆叶梅、山桃和优雅的丁香也长有沙棘根

80岁的准格尔旗老人鲁·,一生都在与黄河泥沙做比较。老人不识字,年轻时是个无能的牧羊人。不管他怎么说,这只大绵羊只有十磅重。这也怪他。新中国成立前,准格尔旗森林覆盖率不到1%,不能啃草。绵羊怎么会长胖?

改革开放之初,吕出任准格尔旗巴润乡党委书记。跟别人学打淤地坝很辛苦,也很难,但是我不怕!10年来,全乡植被覆盖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村民种植了坝地、梯田、水田。国务卿塔米出名了一段时间。退休后,他还带人在西起湖泰河、东至黄河滩约70公里长的分水岭上种植了40多万棵树。

鄂尔多斯高原上有无尽的吕。几十年来,绿化工作层出不穷,一幅蓝图已经画到了最后: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建设三北防护林带,控制京津风沙源。2018年,准格尔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5.3%,植被覆盖率超过70%。

2012年,准格尔旗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该县曾被戏称为跳入黄河后不能被冲走的地区,终于站起来了。

不仅种植绿色,还在这里演奏新的黄河变奏曲: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正在加紧编制未来15年的干梯田和淤地坝建设计划。除了对现有项目进行加固、改造和升级之外,新项目还强调了靠近村庄和城镇以及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的原则。鲁胜利介绍,过去注重挡沙蓄水,今后要兼顾管理和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也要高质量发展。

我们不仅要保护盆中的水,还要管理好盛水的盆。利用卫星图像监测地面扰动,光斑精度可以聚焦在1.5亩,差不多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这两年没必要追煤矿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晋陕蒙交界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局长余全刚介绍了天地一体化监管的情况。

准格尔旗位于晋陕蒙交界地区,煤炭等资源丰富。被称为能源金三角,但也是黄河沙三角。黑金与黄土,开发与治理,如何协调?这里的两张夏季航拍照片令人欣慰:哈乌苏露天煤矿的复垦区像一个倒置的海螺,植被勾勒出层层绿色的线条;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复垦区就像一个贝壳上有绿色建筑的扇贝。

国能准能集团的发展思路很明确:开矿和绿化在建设初期同步进行。截至2018年,已复垦露天矿区2739.28公顷,种植乔灌木6504.3万株,地被植物17.13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80%以上,矿区复垦率达到100%。

拿走黑金,留下绿金。在这里,我们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退休的吕不爱住县城,就守着准格尔旗镇狗门村的老房子,很舒服!村外,翻越高山高原的铁路桥轰隆隆驶过一系列看不到尾部的煤火车;山腰上,是他和村民种的油松林。现在它已经长到将近两米高了

修理

从黄金路,黄河让路,到老账,新账不能欠

新导演一到,律师们就把门堵上,摸我的金饭碗,给你一个下马威!

由河南省三门峡市信访局副局长调任河南省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罗雪峰直言关闭小秦岭金矿无异于砸人饭碗!

爬上小秦岭,远眺陕豫:黄河在此拖出几句话的最后一弯。

80年代初,开大矿,开小矿,水流湍急。小秦岭最多淹了十万淘金者。曾经有一句话,和当地人握手可以挑出指甲下的金星。

大规模开发留下了污染。最近它顶着风雪爬上了小秦岭。山路崎岖不平,滑过许多有山雕像的悬崖。它还滑过了过去用来收集黄金的矿井。来回挖的隧道有521条,最深的隧道可以延伸10公里。保护区的老工人李宝祥告诉我,那一年挖黄金,弃渣,弃渣倒谷,最多堆了2580万吨。

2016年,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上任不到20天,就接受了原环保部的采访:3年之内,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采矿权被收回,设施被拆除,人员被疏散,一切修复工作都做好了!

小秦岭是市委一把手的火山,只能是最后一站。刘南昌说。罗雪峰一度急得失眠:刘树基,如果我做不好,我只能引咎辞职。

辞职?我们等着被追究责任!刘南昌回答说。

军令状很难写。30年来,小秦岭整治了19次,但每次整治后,黄金大道依旧畅通,黄河让路。现在,硬搬真的不一样了。

第一,政策刚性。生态保护红线成了不可触及的底线,这让刘南昌和罗雪峰在最后一站有了最大的信心。谁破坏治理利益谁修复。刘南昌直接给中国黄金集团公司领导写了一封信,说的是实话,感动不已。一个壮士断腕坚决退休,央企、地方国企、民企的采矿权全部收回。521个坑用钢筋混凝土封闭,设施被拆除,人员被转移,520万吨矿渣被清理并运下山。

拉了13万辆车,连在一起将近1000公里,可以从这里排到北京。罗雪峰清点账目。剩下的2060万吨无法抽走的炉渣将用于筑墙、固渣、覆土、植树,工程和生物处理措施一并采取。

第二,在体制改革上。不能再靠山了!刘南昌表示,从2018年开始,三门峡市每年将提供3000万元,小秦岭自然保护区200多名在职干部职工将全部纳入财政支持。解决后顾之忧,打造冲锋在前的生态铁军。

2018年4月,小秦岭治理关键期,200多人没有休假。清明节前,早早祭祖后,都进山,在渣上种树。矿山恢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退休的李宝祥和他的工人们屡战屡败,在小秦岭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下坡、修渠、覆土、盖网、挖坑、铺无纺布、种树、撑竹竿

几年来,恢复面积已达124万平方米,植树72万株。小秦岭又披上了绿衣。

砸金饭碗采矿,保障就业,植树绿化,钱从哪里来?要改变发展模式,更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三门峡一次签约50亿元。金矿已经关闭,行业没有停止。我们利用国际市场使原材料来源多样化。刘南昌告诉记者,2018年,该市黄金产量为99.99吨,90%的原材料都是进口的。

冶炼技术也在升级迭代:以前用氰化钾和汞冶炼,现在用活炼完全封闭,有害气体不泄露;以前污水排成黄色,现在达标了;以前渣是废物。现在19种金属都是干吃压榨出来的,变废为宝。老账要还,新账不欠。他们不应该不发展,而应该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刘南昌的语气坚定。

不只是小秦岭,陕西府谷县的黄河也进入了陕西省的第一湾。大大小小的采砂船,以前像过江的鲫鱼,现在基本消失了;在黄河二级支流老芒河,小造纸厂消失了,曾经低劣的五类水变成了第二类水

共同做好大保护、大治理的思想正在黄河沿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

新陆

从年复一年的黄土刨削,到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禹门口入口下,史可法祖屋穿越古今变迁;永济城外,上楼说鹳但是你拓宽视野三百里;丰岭古渡,蜿蜒于山川中的潼关路;渭水入黄河,十三朝走河中游,如入中华文明金三角。

然而,在黄河岸边,已经有了无法纠缠的贫穷。

出陕西,入金,人祖山下壶口瀑布边,遇见苹果城山西蓟县。

山沟深,塬纵横,人均耕地两亩,年复一年在黄土里犁。二十年前,县里动员起来种苹果树。

不是政府心血来潮:试种成功,质量挺好,到处考察,行业大有可为。但是农民想知道:我们在地里种树吃什么?水果丢了三五年谁能保证市场销量?

果苗在县城免费发放,干部上门催。然而,村民们忍不住白天种树,晚上拔苗。集贤果业服务中心主任丁洪苦笑着说,有些人从事套种,但只关注长得比果树高的作物。

社堤村有个陈万森,第一个吃螃蟹。参军见过世面的老父亲都着急了:家和地一分为二,你种你的苹果,我种我的庄稼!

陈万森没少吃亏。三年后,他失去了果实,一棵果树顶上赚了一亩麦子。他再也没说过话,来年还会再种苹果。

黄河总是关心她的孩子。深厚的黄土,海拔和温差恰到好处,使蓟县成为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近年来,蓟县建立了县、村三级技术体系,拥有1个专家库、8个技术组、80个指导小组,自愿为果农服务。

如今,蓟县已拥有40家果库和17家水果深加工及包装企业。小苹果为这个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贡献了10亿元的年产值。我们现在是五八成!丁洪自豪地说,80%的土地种植苹果,80%的行政村是专门的苹果村,80%的农民从事苹果相关产业,80%的村民收入来自苹果,80%的贫困家庭依靠苹果产业脱贫。

从山西临汾、运城到陕西延安、渭南种植的苹果树,两岸人缘好,山河绿,乡亲多。适合水就是水,适合山就是山,适合粮就是粮,适合农业就是农业,适合工业就是工业,适合商业就是商业。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黄河两岸不断延伸。

伙计们!

赞成!

练习!

令人惊艳的木头放在长凳上,板胡和秦越一起响起,伴随着船夫的号声。潼关古城景区门口,铿锵壮烈的黄河老调呼啸而出,别样风格的摇滚入城。

潼关汉堡王香,风陵渡河口,古城街,湿地公园都不一样。潼关博物馆是陕西省面积最大、文物数量最多、展览形式最丰富的县级博物馆,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潼关县因地制宜,培育了文化旅游经济。2018年接待游客69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4.49亿元,新兴产业支柱正在崛起。

不再靠矿吃矿的三门峡也递上了新的名片。

寒冷的冬天,黄河湿地依然人山人海,都是为了天鹅而来。在参观的那天,将近7000只天鹅飞过了冬天。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门峡野生动物救助站站长高如意说:以前是臭水沟,天鹅就更不用说了,人走来走去。现在的天鹅都是受宠的,给它们疏通,清理污垢,撒饲料,讨厌不发居住证。

生态好,让黄河安澜,让黄河人安心发展(人民日报李红兵冯江张凡董力纪觉苏参与撰写)

标题:[陕新闻]黄土高坡 治出黄河新面貌(人民眼·行走黄河(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时报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时报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陕西时报网网站介绍

陕西时报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